胡欣,医院药学部主任,主任药师,药学博士,硕士生导师。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常务理事,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临床用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用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调剂学组副组长,北京执业药师协会理事,国家新药审评专家,中国药物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组成员,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》《中华临床医药杂志》《中国现代医药杂志》编委。医院医院药事管理工作。研究方向主要为中、西药药动学新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,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,药物疗效的群体分析,药物临床路径研究,医院药物安全警戒研究。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老年医学研究所、山东大学药学院、沈阳药科大学硕士生导师,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。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,主编药学书籍3部,参加编写书籍3部。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8项,已获新药证书4个,获局级成果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,完成新药临床研究20余项。
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,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,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而且往往一人多病,用药种类也较多。据资料统计,目前60%的老年人存在着用药不合理现象,这提示我们应重视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性。近日,本刊专访了医院药学部主任胡欣教授,请他为读者朋友们解读老年人如何安全用药,如何避免用药误区,以及如何掌握正确的用药原则。
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现状胡欣教授指出,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表现主要如下:
药物选用不当。如选用的药物不对症,对特殊患者没有考虑用药禁忌,或者合并用药配伍失当等。
合并用药不当,重复用药。未根据治疗需要和药物特性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,无必要或不恰当地合并使用多种药物,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。在抗感染治疗中,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并用,或疗效相互拮抗的药物合用,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而且极易引发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。
用药途径选择不当,过度使用注射剂。尤其是农村地区,消毒条件或消毒意识较差,更易导致血液感染。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,不注意清洁注射行为,比如注射器重复使用、注射器质量不合格等,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安全隐患。
用药剂量不合理。用药量不足包括剂量、疗程不足两个方面,往往表现为患者依从性差,因畏惧药物不良反应或以为病症已经治愈而自行减量或停药。也有患者为追求疗效,自行加大药物用量或延长用药时间,造成不良反应增加。
无适应证用药。患者不存在使用抗生素指征时,预防性地用药,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老年人感染时。此外,临床上存在对无明确指征的患者滥用复合维生素、营养药、强壮药、激素、止痛剂、退热剂等现象。
中药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。主要表现在:
1.药证不符。如脑血康胶囊的药物组成为水蛭,于治疗脑脉癖阻所致的中风病,而有的老年患者却用于脑出血。
2.超剂量服药。服用中药必须严格控制剂量,用量过大易发生不良反应,如肉桂口服过量引起血尿,人参大量服用引起中毒,威灵仙煎服过量可致低血容量性休克,黄芪内服过量致剧烈肢痛等。
3.超疗程或长期服药。药皆有偏性,长期服用可能会造成伤害。如黄花夹竹桃长时间使用会发生洋地黄蓄积中毒,黄药子长期服用会引起中毒性肝炎,牛黄解毒片长期服用可致白细胞减少等。在老年人群的使用表现尤为明显。
4.中西药不合理联合使用。中西药联用相互作用复杂,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。
老年人用药的最基本原则准确合理用药。首先是要对症下药,而不可乱投药。当诊断明确后,确实需要用药物时,医生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,作为患者应该按医嘱服药,绝不可自作主张。
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。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,导致机体对药物代谢的能力下降,同时肾脏的排泄也较慢,所以,老年人用药剂量比青壮年应有所减少。一般规定,60~80岁的老年人使用成人剂量的4/5,8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成人剂量的1/2。
尽量减少药物的种类。用药种类多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。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,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就越大。据统计,使用一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.8%,而同时使用6种药时,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可增至27%,所以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人,用药种类应尽量减少。
注意药物不良反应。老年人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,在用药过程中,如出现某些异常症状,应及时停药。对从未用过的药物要特别注意。已引起过不良反应,特别是已发生过过敏反应的药物,绝不能再使用。此外,还应避免长期用药,以免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导致中毒反应。
选择合适剂型。有些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,一次服用的药物也较多。而老年人的吞咽功能不好,一次服用这么多药物,既不方便又很困难,因此,不宜使用片剂、胶囊,而可选用液体剂型。另外,老年人胃肠道功能不稳定,不宜服用缓慢释放的药物制剂,否则会因胃肠蠕动的突然加速而使药物释放不充分。
用药时间的选择。多数药物的常规用法是每日给予3~4次,以维持药物在体内必要的有效浓度,保证药物疗效。但是对于某些药物,其服用时间上有特殊的要求,如空腹、饭后等。这主要由发挥这些药物特定药理作用和所治疾病的性质来决定。
注意给药方式。老年人若能口服给药,就不必通过静脉或肌肉注射方式给药。尽量选用口服的方法,一是方便简单,二是比较安全,适应性好。老年人的血管壁较脆容易破裂,而且肌肉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差,当以注射方式给药后,疼痛较为显著或易形成硬结。因此,应尽量减少注射给药。
切忌滥用药。很多患者治病心切,喜欢求医寻药,且自以为“久病成良医”,自作主张,给人给己滥用药物,后患无穷。如抗生素、激素、安眠药、解热镇痛药、泻药等更不可滥用。
服用补药要恰当。俗话说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饮食正常的健康人群不需服用补药。体弱多病或康复期的患者可适当进补。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而不能滥用补药。服补药应遵循“因人制宜、因病制宜、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”的原则。
服用中药也要注意不良反应。中药多为植物性药物,比较安全,但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。实际上使用不当,也会招致不良后果。如木通、益母草过量会造成肾功能损害,附子、草乌过量会造成心律失常,抗风湿中草药对胃肠有刺激等。
要遵照医嘱服药。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,包括药物品种、服药次数、服用剂量、服药时间及其他特殊的用法。由于社会发展、节奏加快或年老多病常发生漏服、重服和误服药物现象,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。老年人可将药物列出清单,或将药物分餐次包好,家人再给予提醒,以保证医嘱的执行。
及时停药或减量。当病情好转或治疗达到一定疗程时,应遵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。用药时有两种极端情况:一是用药容易停药难,患者总担心停药后病情加重或复发,造成用药时间长、药量过大;另一种是担心药物不良反应,当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停药。这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医源性疾病。
重视非药物治疗。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中西药能代替正常饮食和体育锻炼,而使人健康长寿。注意心理平衡,合理膳食,适量运动,戒烟限酒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手段。
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胡欣教授指出,老年人用药除要掌握剂量,不宜多种药品合用外,应注意下面“四不要”。
1.不要滥用抗生素药物。有的老年患者不管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,一发热就盲目服用抗生素药物。老年人体质弱,盲目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使治疗失败,或导致菌群失调,甚至双重感染,加重病情。
2.不要乱用解热止痛药。解热止痛药只能缓解症状,不能消除病因。老年人发热或某处疼痛的原因很多,未查明病因,用解热止痛药虽然能缓解一些症状,但可能掩盖病情,给确诊带来困难或延误治疗时机。有些解热止痛药如去痛片、阿司匹林还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或胃穿孔。
3.不要滥用补药。老年人总想用点补药弥补身体虚损,增进健康,延年益寿。滥用补药或补药使用不当,反而有害。有的人用了鹿茸引起鼻、牙龈出血;有的人服用人参导致胸闷、腹胀、不想吃饭;有的人吃了含激素的补药出现内分泌功能失调。正如中医说的:“大黄治病无功,人参杀人无过。”如果要用补药,也要在医生指导下,缺什么补什么,不能乱补。
4.不要常服泻药。老年人由于消化器官的功能衰退,活动量减少,肠蠕动减慢,容易发生便秘,如果常用泻药排便,容易导致结肠痉挛,同时还会影响食物中维生素和钙的吸收,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和骨质疏松症等。因此,老年人应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,如粗粮、蔬菜、水果等以增加肠蠕动,预防便秘。
查看历史消息了解更多知识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更多精彩文章,请在当地邮局订阅《保健医苑》!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薛晓萍,女,主治医师,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,本科学历,曾先后进修于山大医院[详细]
脉管炎的发病过程?脉管炎疾病的引发会有哪些情况出现呢?专家表示,脉管炎疾[详细]
薛晓萍,女,主治医师,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,本科学历,曾先后进修于山大医院[详细]